


周德武
当全世界都在为中美首脑G20大阪峰会期间是否举行会晤捏把汗的时候,两国领导人昨日的通话,无疑为观望的全球股市打了一针兴奋剂,中美贸易战缓和的预期成为股市上涨的重要推力。
大象打架,全球遭殃。中美两家的GDP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两大经济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共振效应已经让世界感受到贸易战的强大威力。前不久,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基于中美贸易战前景的不明朗而下调了2019年的增长预期,中美关系的世界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写道,「政治领袖的最大挑战是时间压力。学者没有风险,如果结论错误,大可推倒重来;政治领袖却只有一次选择,一旦出错便覆水难收」 。用这句话来形容中美关系的走向,再贴切不过了。当下中美关系正处在十字路口,特朗普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政策及中国的应对方式,将直接关系到中美关系的未来。
当地时间6月18日,特朗普以「保持美国强大」作为竞选连任的口号,以取代「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老调。其实,美国的衰落只是相对的,成为老二更是一种过度的担忧。麦凯恩的女儿曾批评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是道伪命题,「美国本来就十分伟大」。但这并不妨碍特朗普吹嘘在打压中国方面的功劳,前不久,他在推特中很骄傲地宣布,中国超过美国的势头被他摁了下去。此时提出「保持美国强大」也就符合特氏逻辑了。
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领导人多次向美国领导人表明的态度,但美国人就是不信。在美国战略家的眼中,美国不仅看意愿,更看重能力。光有意愿,没有实现意愿的能力,美国人不信;而一旦具备了这个能力,却说没有这样的意愿,美国人更不会信。为此,一些美国战略家们不无忧虑地指出,现在中美关系的问题不是贸易战,而是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高度疑虑。在现实主义者大师基辛格的眼里,「任何国家的实力一旦如此大增,没有不想化实力为全球影响力的」。在西方人的思维中,逢强必霸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问题在于,影响力和霸权是两码事,「负责任的仁慈大国」与「恣意妄为的霸凌」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前者是王道,后者归于霸道。
美国无法遏制中国,中国也无法轻易扳倒美国。这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前不久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忠告。英国外交大臣侯俊伟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即使我们有心想,但也阻挡不了」。从历史来看,美国虽有战胜苏日的先例,但「前苏联在军事上是超级强权,而在经济上却是侏儒;日本在经济上是巨人,但军事上却无足轻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将达到美国67%的黄金分割线,与当年美国打击苏、日时、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30%左右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美国人不得不承认,中国这样的强大对手是美国战后从未遇到过的。
承认现实是迈出正确决策的第一步,但这个过程有时曲折而漫长。特朗普的做法是试图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贸易战采取对日的打法;政治战、科技战则采取对苏的打法,综合而立体的混合型战法大有把中美关系推向新冷战的边缘。一些美国专家担心,照此下去,中美关系可能朝着不可修复的方向「自由落体」,尤其是美国斩断华为供应链的做法,极大改变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迈出了中美经济和技术全面脱钩的危险一步。
中美关系受伤至深,已由不得特朗普继续放纵。习主席6月7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中指出,中美虽然现在有一些贸易摩擦,但两国现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脱钩难以想像,相信也不是美方各界愿意看到的。在对话环节中,习主席对特朗普仍以「朋友」相称,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昨天,习主席应约与特朗普通话,同意在大阪就「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与美方对话。中美最高层最新一轮的互动及释放的信号,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正面解读,全球股市闻声而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最近连续刊文,呼吁美国适可而止,与中国达成一个平衡的贸易协定为时不晚;「美国需要制定一个正确的对华战略」;「不能简单地把美对外政策建立在恐惧基础之上」,更不能视「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是美国对华战略的失败」。文章指出,中国崛起总体上是防御性的,「对邻国没有任何进攻性威胁,更不说对美国了」。这类声音虽然占少数,但不乏理性的成分。这些反思能在多大程度上嵌入到特朗普未来对华政策的调整过程之中,的确需要进一步观察。可以肯定的是,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是一两次对话就可以解决的,但在中美关系螺旋式下滑的紧要关头,双方最高领导人坐在一起,至少可以让双边关系自由落体的速度放慢一些,或为未来中美关系的转圜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编辑:沈凯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