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鸿龄表示,有人把政治带入医管局,如果以政治罢工要挟医管局是绝对不会得逞的\大公报记者凯杨摄
黑暴及疫情威胁未除,有医护工会要挟罢工,企图迫使医院管理局表态反对“港区维护国安法”。医管局主席范鸿龄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有人把政治带入医管局,影响服务,令病人权益受损,重申以政治罢工要挟医管局是绝对不会得逞,“疫情威胁未除,因为政治理由威胁罢工,医管局绝对不认同,亦不会容忍。”本身曾是执业大律师的范鸿龄表明,他支持订立港区国安法,强调法律及秩序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石,“如果不做,个个星期有人上街、掟汽油弹,香港一定散晒!”■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梁少仪
“有人说不是政治罢工,但你要医管局表态反对国安法,否则就罢工,这还不是政治罢工?疫情下,因为政治理由威胁罢工,于理不合。我们会不会接受?绝对不会!”在“医管局员工阵线”收集会员签署罢工宣言、要求医管局公开表态反对国安法后,范鸿龄在接受专访时重申立场,“医院是医病、救急扶危的地方,不是政治表态的场所;同事可以有不同政见,但不可以把政治带进医院。”
“若很不幸下次罢工时疫情大爆发,影响会比上次更大。”
自去年修例风波以来,公立医院出现所谓连侬墙、针对警队的集会、工会罢工要求政府封关等具争议事件,医管局被卷入政治漩涡。范鸿龄去年底上任医管局主席,医护政治化俨然成为他必须面对的管治难题。
二月初,7000医护罢工五日,范鸿龄称,医管局有八万员工,7000人不是大数目,但已影响公立医院的非紧急服务被迫暂停。他说任何罢工都会影响服务,影响病人权益,“若很不幸下次罢工时疫情大爆发,影响会比上次更大,后果可以好严重。如果真的发生,我们会根据法律、人事守则严肃跟进。”
就二月的罢工,医管局已聘请律师团队协助人事部跟进。范鸿龄表示,医管局向罢工员工发信表明保留追究权利后,部分人聘请律师回复医管局,而医管局希望跟进行动“合情合理合法”,“他们有法律顾问,我们当然也需要有律师,确保所做的都是合法。”至于会否打官司,他说,要视乎进一步事态发展,由于涉及7000人,会分批处理。
范鸿龄表明,他个人支持订立“港区维护国安法”,由中央制定、经基本法附件三引入香港,“最理想是由香港本地经廿三条立法,但事实是做不到。”他强调,法律与秩序是香港繁荣社会的基石,但过去一年,香港经历不断的示威及暴乱,故有必要制定港区国安法。
“如果不做(立国安法),每个星期都会有人上街、掷汽油弹。”
“立法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社会可以安静些,这对香港的繁荣稳定有好处。如果不做,个个星期有人上街、掟汽油弹,社会一定散晒!”
范鸿龄认为,社会上总会有人担心立法影响,而条文清晰、执法严谨,有助释除公众疑虑,“第一,立法时必须符合香港法制,每一条罪名的元素写得好清楚,即是什么情况属于勾结外国、什么情形属于颠覆国家。而根据香港法律,举证责任在控方,必须举证至超过合理怀疑程度。第二,希望执行时好严谨,有好充足证据、情节严重时,才提出起诉。”
他以澳门为例,当地完成廿三条立法多年,大家逐渐不觉得担心。香港在执行国安法过程中,让公众看到执法严谨,符合香港法治精神,公众信心会慢慢恢复。
“如果制裁,美国都要考虑自身利益,不是说你制裁我们,他自己无损失。”
对于美国等国家就港区国安法威胁制裁香港,范鸿龄称“唔系好惊”,“全世界做贸易,都要互惠互利才做到。唔好忘记,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有需要,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如果制裁,美国都要考虑自身利益,不是说你制裁我们,他自己无损失。”
他又认为,制裁不应该包括药物、医疗仪器等,但即使真是涵盖在内,对医管局的影响亦不大,因为全球供应药物、防护物资的地方很多,医管局可调整采购安排,现时亦已扩大防护物资采购源头,使用本地及内地生产的口罩。
有危有机丨目标一年内设全智能型医院
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令公营医疗系统濒临“爆煲”,但亦加快了公私营医院合作。医管局主席范鸿龄形容,疫情“有危亦有机”,未来会研究在重建及新建医院,增加“可变身”的负压隔离病床,并会加快公立医院智能型发展,目标在一年内做到第一家全智能型医院。
疫情肆虐期间,医管局负压隔离病床不敷应用,一度要改装二线隔离病床应急。他表示医管局现时有1274张负压病床,按人口比例不算低,但若遇上大型爆发,一日就爆满。医管局无意新建传染病中心,但研究调整两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在现有重建或新建医院中,加入更多负压病房及病床,好处是无疫症爆发时可作普通病房。
公营医疗体系引入智能型医院发展是大趋势,范鸿龄坦言,医管局想做智能型医院已经十多年,但进展很慢。疫情下需保持社交距离,医管局希望,加快成立一、两间全智能型医院,引入各种方式,以节省医护人手、减少病人在医院逗留的时间。
研为专科门诊病人送药上门
他坦言,建设智能型医院不容易,因为每间医院环境不同,医护人员在引入新安排初期重新学习,智慧医院总会被人提出“得不得?好烦㖞。无地方”这三大问题。他称期望在一年内,拣选一、两间比较新,而且院内人员较接受转型的医院,成为全智能型医院,让同事“有个样板可以睇下”,但目前未确定选址。
他提到,出于防疫目的,医管局已透过手机应用程序及互联网的预约功能,减少医院人流聚集;在医院急症室引入可读取资料的手带,让病人不用跟太多人接触,减低交叉感染风险。
医管局并正研究,为专科门诊病人提供送药服务,病人看医生后另外付款几十元,由速递公司送药到家门,缩短病人轮候取药时间。
科技帮助丨公职王靠科技“分身”开会
有“公职王”之称的范鸿龄,历年担任过不少公职,目前除出掌医管局,还担任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金融发展局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上月获委任为西九文化区基金会主席,负责制定西九管理局的筹款政策。他透露,西九初步有意透过命名、在椅上刻名、招收会员等筹款。
谈到公职多多,时间安排如何应付分配,范鸿龄说,已经习惯,而且互联网等新科技帮助不少,“以前在这边开完会,那边就赶不及,现在科技帮了我好多,回房用电话或ZOOM(远程会议服务)就搞掂。”
时间安排无问题,但他称未能说是游刃有余,“医管局都有好多‘头痛嘢’,例如罢工,有咩理由几个月内两次?”
最强后盾丨国家及时支援防护衣优先供港
71岁的医管局主席范鸿龄上任不久,便要率医护团队抗疫,他形容自己“新仔”,坦言曾因担心医护防护衣不足,夜不能眠,幸获国家及时伸出援手,准许部分已落订的防护衣供港,香港有效抗疫,国家的支持不可少。他并感谢商界朋友在防护物资供应濒危时,鼎力相助,总结疫情下最大感悟是“团结就是力量”,感慨现时社会分化。他认为社会应该团结推动“一国两制”,香港才有出路。
曾为物资不足瞓唔着
回顾抗疫之路,范鸿龄称,最“辛苦”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是二月初,疫情开始爆发,同时有医护罢工,而医管局的保护衣等储备骤降,已订购的物资受禁运影响,无法供港,面临“悬崖式停顿”,他曾紧张到夜不能眠。第二个“辛苦”时期,就是留学生涌回香港,确诊人数急增,曾经有患者确诊后两天仍未及安排入院。
“保护衣只得一个月存量,疫情又唔知点,真系睡唔着。你想想,如果没有保护衣,我们怎样接病人到医院?真系睡唔着,‘新仔’嘛,又唔系医生……那时候真的很紧张,一个星期开七日会,连续几个星期。”
范鸿龄称,当日危机解决,全靠特首办代表医管局去信国家,当时内地疫情爆发,也好需要保护衣等防护物资,但中央批准部分防护衣供港,解决燃眉之急。不少商界朋友也主动协助,透过在世界各地的生意网络,帮忙采购物资,有人自己掏钱从泰国买回口罩,有人从美国手提口罩回港,有人让医管局验收后才付款,有人主动捐赠给医管局。
虽然上任后便遇到重重困难,但他称从无后悔担任医管局主席,更视疫情为一个机遇,“我最大体会是中国人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这次防疫,整个香港都很团结,结果就出来了,我们的防疫成效在世界是名列前茅。”
他感慨港人能团结抗疫,但一讲到政见就四分五裂,“香港唯一的出路是‘一国两制’,大家一齐团结,令‘一国两制’成功,香港才能一直发展下去。这就是我在这次疫情的最大体会。”
图:在疫情开始爆发时,医管局保护衣等储备不足,急需外援
打抗疫战丨筹划港版方舱医院防新一波疫情
全球爆发百年一遇的疫症,医院管理局主席范鸿龄上任不久,便要率领医护团队打抗疫战。他认为,香港的抗疫表现整体不俗。近日疫情放缓,他称绝对不敢松懈,医管局正筹划成立“社区康复中心”与“社区治疗中心”,防范新一波疫情爆发,并会分散采购防护物资,增加从本地与内地采购。
汲取沙士经验医护工作零感染
范鸿龄称,政府抗疫围堵政策有效,市民配合戴口罩,减慢疫症传播,“如果用英国、美国政策,(香港)感染数字一定高好多。”而且医护高度专业,香港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是全球最低之一,全是医护功劳。医管局汲取沙士经验,总部训练计划成功,疫情开始时,便加强训练医护穿上及除下保护衣,结果医护工作感染是零。他赞扬医管局前线与后勤人员都做得相当好。
不过,全球疫情仍在爆发,专家普遍认为新冠肺炎不会像沙士般消失,他称医管局需做好多项准备,与病毒共存,当中包括在社区设立两个中心,增加病床供应。医管局现有1274张一线负压病床,并已准备500张二线负压病床,平日是普通病房,当一线病床爆满,就用于接收病情转为稳定的病人。
范鸿龄称,当二线负压病床也爆满,医管局便需启动“社区康复中心”,接收“接近治疗好”的病人,涉及几百张病床,选址可能是鲤鱼门度假村、竹篙湾检疫中心等。疫情若更严重,例如出现超级传播者,医院病房爆满,便需启动“社区治疗中心”,类似内地的方舱医院,接收“病情较轻,但可能仍有传染性”的病人,涉及500至1000张病床,选址可能是亚博馆、伊利沙伯体育馆等。
他称这两个社区中心均须远离民居,并有足够防护设备,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具体需由政府协助落实。他估计治疗中心由启动到投入服务,只需几日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