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车玲玲澳门报道)全国两会3日于北京召开,今年参会的多位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都将重点聚焦在融入大湾区的发展当中。澳区全国政协委员何润生认为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必然选择,也是难得的契机,可为澳门打开充足的发挥空间,也可为中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窗口和渠道,在助力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充分发展。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何润生
湾区城市合作尚待挖掘澳门应抓住契机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何润生表示,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背后蕴含着国家对城市间关系处理的科学治理思路,是解决长久以来所困扰的发展资源错配以及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的良方,通过推动城市间的有效协同,能够进一步释放大城市增长潜力的同时,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实现大中小城市错位协同发展的效果。澳门作为微型经济体,地小人多,在3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近68万人口,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必定存在天花板,以往长时间依赖于博彩产业单一发展,但新冠疫情却揭露澳门的发展短板,促使澳门未来必须加快向经济适度多元化转型。他认为,现时粤港澳大湾区仍处于建设阶段,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还有很多的机会及空间尚待发掘,但首要任务是要思考如何突破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两种制度并存、三个法域和关税区的壁垒,解决澳门居民居住、就业、创业、升学和养老的基本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团队早于2018年便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调查工作,多次实地考察大湾区生活配套情况,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反馈,并从2019年起就便利澳门居民融入湾区生活的问题提出数篇提案,乐见中央政府重视澳区委员的意见,相继推出一系列惠澳政策措施,回应澳门居民的所需所求。同时,他还认为不久的将来全球或迎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经济变革,为推动澳门的步伐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他将继续密切与澳门各社会团体、各界别人士的联系,发挥好双重的积极作用,积极关注新形势下的澳门在科技创新、特色金融、中医药等领域有何风口和契机,适时出谋献策。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廖泽云
关注粮食问题研究本土种子改良
社科院对未来五年的粮食缺口警示,粮食问题再次映入眼帘。解决饭碗问题,对提升人民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的基础。全国政协常委廖泽云关注到部分粮食不能自供给、受制于人的问题,进口的大豆、玉米是人食用粮,也有用作饲料,如果饲料短缺,便会影响用大豆和玉米饲养的食物链。由于成本等问题,部分粮食进口存在依赖性。身兼澳门科技大学校监的廖泽云透露,将进一步研究如何解决种子进口及本土种子改良的问题,以免因缺粮危机对国家带来威胁。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陈虹
港澳高中生内地就读难保送吁完善政策措施
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身兼澳门濠江中学副校长的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陈虹,重点关注港澳学生升学问题。目前,在内地生活的港澳学生越来越多,随着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这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然而,目前内地招收保送生的政策仅涵盖在澳门或香港本地就读的学生,对于在内地就读高中的港澳生来说无法惠及。陈虹委员建议,从政策上完善内地港澳高中生的升学机制,从而使得大湾区发展中的教育体制更加完善,也能促使更多港澳人才到湾区发展。此外,后疫情时代的青少年身心发展也是她重点关注的问题。疫情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她认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应该给青少年正确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