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周刚让理想在色彩中流淌
    2年前

 

▲中国水彩画家 周刚。大公报记者 吴伟楠摄

 

和画家周刚初次见面是他在澳门科技大 学给博士生们集中上了几天课后,即将启程离开澳门的上午,连日来的行程让他脸上流露出一丝疲惫。然而,当和他聊起学画的经历时,周刚的目光中立刻浮现出光芒,彷佛 时光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个学画的少年。 大公报记者 程相逢 车玲玲 凌希环

 

除了画家身份,周刚也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 彩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中国美术 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曾在国内外数十 家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件,并在美法德日韩、内地 及港台等十多地举办个展或联展。

 

出生陕西榆林的周刚,骨子里有着西北人的倔 强和坚持。他说,八岁开始学画,画山、画水、画眼前看到的一切,一画就是几十年,童年时一起学习的同伴,后来渐渐离开,有的坚持不下去、有的选择了其他的道路。只有他一门心思扑在画画上, 梦想是考上一所专业美术院校,那个年代,大学录取率极低,周刚花了三年时间考上中国美术学院。这期间,他曾在西安一所美术中专学习,毕业后还被留校。就这样,周刚一边教学生画画,一边拚命复习高考。

 

无论如何都要画画

 

那时候的周刚都不敢想会有现在的成就。他只知道,不能停止画画,每到寒暑假就去外地写生。 他的足迹遍布陕西山间田野,有一次和老师张雪丹 一起,坐在陕北佳县的黄河边,一画就是一天,累了,就躺在河边的沙滩上。老师问他: 「理想是什 么?」 他说只有一个 「考上大学」 。

老师又问: 「为了考上大学你能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他说: 「即便砍掉我的左臂和左腿,我都要上大学」 。

那时的周刚简单、执著。只要右手还能作画,就要坚持理想。

 

▲周刚大学期间的写生作品《村口》。

 

在工作两年后周刚又一次参加了高考并一举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他形容最初步入大学时的自己 「如鱼得水」 。每天穿梭在图书馆、教室和宿舍间。他没有时间顾及其他,像一支吸满了颜料的毛笔,不停地绘出心中的画卷。周刚渐渐明确了自己绘画的方向。大四那年,周刚所有心思都用在毕业 的作品当中,他每天漫步在杭州的小巷子里,窄窄的街道、矮矮的屋簷,心中思绪万千,当时国家正 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1988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最期盼的一大盛事就 是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到来。他决定就把亚运会当作主题,将心中的激情和美好留在了画纸上。

 

▲周刚作品《箭》1988年获第11届亚洲运动会招贴画大奖。

 

毕业时,周刚设计的作品《箭》获得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招贴画大奖,另一件作品《1999》入选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海报设计大展。

 

 

▲周刚2012年水彩画《王者》。 

 

坚守现实主义题材

 

也正是这几幅过硬的作品,毕业后的周刚留校任教,这一留就是三十多年。在从事美术教育的过 程中,周刚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画家,在社会中应 该负有哪些使命和责任。他始终坚守着本土现实主 义的题材,立足于自身文化语境,客观地看待现实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艺术创作的态度上,主张真人、真景、真情,反对艺术远离生活,主张从心面对事象,把艺术创作的目标紧扣在最具有民族个性 的群体中,他将画笔聚焦在生他养他的土地、聚焦 在中国的人、事、物,以及同时代的兄弟姐妹、父 老相亲。如今的周刚早已找寻到了绘画的方向,经历了学画的艰难、考学的磨难、发展的迷茫,他却依然像四十多年前那个少年一样,描绘着身边的一 切,就像歌中唱到的一样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丝毫未减......」 。 

 

周刚水彩画《矿工马强》

 

矿工.英雄.时尚 

 

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周刚已经去过内地的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矿区,从山西到陕西、从山东到云南、从安徽到内蒙古,有些矿区甚至去了七八趟。 有一次,周刚画一个名叫马强的矿工,让他先打个电话回家,马强说不用,周刚以为他是舍不得电话费,就递上了自己的手机,然而马强说,自己已经 记不清家里的电话号码了。画完马强后,正当他准备画下一位矿工时,远处一阵急切的跑步声传来,临时画室的门被踢开,一群人责问他:见过马强吗?周刚茫然无措,顺嘴说刚画完他,已经走了,那群人立马扭头就走。 

 

后来周刚才知道,马强因为配合画画晚回了两小时,他妻子就已追到矿上找人。周刚意识到,矿工的辛苦与艰难并非他最初了解的那么简单。对矿工家庭来说,男人是天,晚归一分一 秒,都是煎熬。如果这人真倒了,这个家的天可能就真的塌了。

 

2014年“生活 生火“--周刚矿工作品2014年“生活 生火“--周刚矿工作品

 

周刚张黎跨界时尚艺术衍生品模特宣传图

 

周刚每一幅矿工的画作中,都会注明这位矿工的原名,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为具有时代感的英雄形象,矿工的生活 要怎样体现才能被后人所记住?后来周刚携手自己做服装设计的学生张黎,一起将矿工系列作品设计成服装,并举办了一场时装秀,特别邀请到三位矿工师傅登台走秀,将最原始的矿井生活搬上T台,展现了井下工 人的艰辛和对生活的热爱。人们不仅仅记住了时髦的衣物,更记住了这一群朴实无华的时代英雄,观众欢呼着矿工的名字,回响在当天的现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