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中葡合作商机?听听澳大校友张乐田的故事……
    2年前

 

不少澳门大学校友参与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合作。澳大张昆仑书院捐赠人、创业从商近30年的张乐田校友就是先驱之一,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推动葡萄牙企业到内地投资。他应校友及发展办公室、学生事务部邀请担任「澳门大学40周年校庆─澳大校友杰人讲」主讲嘉宾,以「我是中葡良好关系的见证及受惠者」为题跟学生分享其创业经验,并鼓励学生把握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平台的优势,开启创业之路。

 

从初次失败汲取经验

 

张乐田早期在澳门海星学校初步学习葡语基础课。1986年,他入读澳大前身东亚大学的预科课程,1987年进入本科学院学习工商管理专业。他说:「在东亚大学,我还遇过几位讲葡语的老师,与他们交流时加深了对葡语和葡萄牙文化的了解。」

 

 

张乐田其后赴澳洲和葡萄牙升学,1990年代初回到澳门从商。「当时中葡两国政府积极推动双方贸易,加上内地经济火热,许多葡萄牙企业有意投资内地,我于是尝试引领一名葡萄牙企业家到广东中山开设水泥制品厂。」不过,这次投资以失败告终,他的合作伙伴损失了100万美元,自己也亏损了10万美元。「那时我非常心痛,但也学到教训。那次失败其中最大原因是我们没有关注土地物权,令项目因法律问题无法推进。往后我每次投资时,都会重视法律权益的归属。」

 

张乐田在「我是中葡良好关系的见证及受惠者」讲座上与学生分享从商经验

 

成功推动葡企投资内地

 

1993年,葡萄牙企业IPC公司在时任中国驻葡萄牙大使引荐下,到内地投资铁路水泥枕木生产工厂及投资达二亿美元的高标号水泥厂,张乐田邀请该公司的主席高丁玉到江门考察及研究其投资可行性并很快签订合作备忘录,还趁葡萄牙总理施华高访华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当时张乐田偶然地为出席发布会的葡萄牙经济部长做实时传译,从此开展了协调及推动中葡两国企业合作的职业生涯。


在投资筹备初期,葡方打算把在非洲的投资模式及经验照样搬到内地,大家都以为一切很顺利,张乐田当时也以为成功在望,却发现因为投资的项目投资金额达两亿美元,金额庞大,要经我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才能开展,「当时大家认为,要经国家立项的难度不下于攀登珠峰,那时候的心情就好像以为已经跑完两百米短跑,冲线时才知道原来自己在跑马拉松的赛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正是体验了两国企业家对内地投资制度的理解有差异之处。

 

 

不过,张乐田没有因此意志消沉,而是遵循国家的制度,一步一步地用了近四年时间积极到内地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部委来回协商。他说:「由市的科级到国家部委级我都亲自沟通,花了四年终于在澳门回归前夕及乘着澳门回归的良好中葡关系之际,完成国家立项及融资安排,包括取得葡国对华优惠贷款,以及享受内地特殊批准的免税优惠政策。期间中国银行给予了融资支持,意向性同意项目使用葡对华优惠贷款,展现中国对葡萄牙企业的善意支持。」

 

鼓励学生认识葡语国家

 

过去20多年来,张乐田在建筑、酒店等行业卓有成就。在职时攻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博士学位,并在2013年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工商功绩勋章」。他深信,中国与葡语国家商业合作潜力巨大,澳门及内地年轻人可以深入参与其中。

 

张乐田在讲座上还说,澳门有不少葡语国家人士居住,澳大学生可从他们身上多了解葡语国家。「葡语国家总人口约三亿,在经贸方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无限。同学们如果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尤其是在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发展所长,相信可以扮演澳门的桥梁角色,走出跨国的创业之路。」

 

澳门大学副校长(全球事务)马许愿教授向张乐田致送纪念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