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记者盛大林(文)吴伟楠(图)
2022年4月27日,“盛载物,盛满爱——101钵子水禾田作品·张嘉宝衣著”展览假澳门四季酒店四季茗荟“金沙艺廊”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29日。
这个别开生面的展览,展出了香港艺术家水禾田创作的101只钵、100幅画和100篇精短配文,部分钵子与水太太、时装设计师张嘉宝设计制作的古风服装搭配展出。
金沙艺廊的展厅并不大,但展览小巧玲珑的钵子正合适。光线柔和的射灯下,钵子错落有致,个个流光溢彩。那些精美的陶瓷钵子上,绘有水禾田精心构思的水墨画及其诗文,尤其是其中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制品,陶瓷、国画、古诗、节气等多种各具独特魅力的国潮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美轮美奂,得到了澳门文艺界的高度赞赏,也受到了澳门媒体界的普遍关注。
结缘“二十四节气”出于偶然
因为疫情,水禾田近年待在广州,偶然认识了一位惠州的陶瓷企业家,并受邀参观了他的公司及其陶瓷制品。老板问水禾田,你能在我的陶瓷上做些什么吗?水禾田说,如果你能做出100只钵子,我就在上面画100幅水墨画。于是,水和田创作了一百○一只钵、一百幅画和一百篇短文,并在其中加入了二十四节气。“随著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就想把国潮和陶瓷艺术结合起来”,水禾田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两个字,源远流长,意味隽永,实在太美了!”
二十四只钵子上的二十四节气,犹如二十四幅风景画,略略数笔,寥寥数语,水墨之中蕴含著诗意。比如“冬至”的钵上,画面是一间寒屋之中,孤灯之下,一人独坐,一碗热茶,配文曰“今天黑夜最长。抱膝灯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白居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而如此完美的诗画组合又呈现于精美的陶瓷之上,委实集众美于一身,令人陶醉。
虽然从事绘画几十年,但在陶瓷上画画还是第一次。“画瓷与画纸,使用的颜料不一样,笔触的感觉也大不一样。”水禾田说,“陶瓷上的二十四节气是水墨画,在宣纸上有那种浸染洇润的效果,但陶瓷的质地与宣纸太不相同。为了取得那种写意的趣味,我也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我喜欢这样的挑战。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陶瓷,国画,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把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水禾田也颇为自得。他说,陶瓷本身是有价值的,如果再有其他的艺术加持,陶瓷就有了附加值,也就更有价值,“很多老板就不晓得这个道理”。
艺术伉俪联手演绎“国潮”
夫唱妇随,举案齐眉;艺术伉俪,亦为佳话。此次展览,水禾田还通过与太太合作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的服饰艺术引入其中。水太太张嘉宝是一位时装设计师,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服饰传承颇有心得。为了配合此次艺术展,她以袍为主题,以江苏南通的蓝印土布为料,设计了数套民间艺术服饰,如蓝印花布钵子衣著等。水太太的设计理念是保留古风并融入国潮文化,打造现代人都可穿著的服饰,期望推动年轻人关注及喜爱民间艺术服饰,传承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让现代生活更具诗意。这样的思路及作品与水禾田的诗画钵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水禾田对“国潮”情有独钟。他还有一个新的计划,那就是“童话中的二十四节气”,让孩子与节气对话,也用水墨画呈现出来。
热心公益并助力国际文化交流
水禾田是次展览,亦是一个公益慈善系列之展。水禾田表示,在设计101个钵子时,已决定要到多地巡回展出,每到一个地方巡展,都将捐出十只钵子,以资助内地少数民族地区推广青少年艺术教育,令钵子在盛载物外,还可盛载爱,向社会发放爱心和正能量。本次展览取名为“盛载物,盛满爱——101钵子水禾田作品·张嘉宝衣著”,正源于此。澳门几十位善长积极认购,已获善款10万澳门元,并已捐给澳门的“彩虹路”。此前,展览已于广州、上海地区展出,稍后还将移师香港、温哥华、台湾等地展出。
四十多年前,中国内地启动改革开放之初,“乒乓外交”曾经发挥独特的沟通作用。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是以体育为媒介,而水禾田则是以艺术为媒介。早在1983年,水禾田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台湾风光”大型个人摄影作品展。接著,他又在台湾举办了内地风光摄影展,从而成为第一个在台湾举办内地风光摄影展的华人摄影家。当时,中国大陆与台湾隔离了几十年,两岸几无往来,相互知之甚少,而水禾田用他的镜头增进了两岸人民彼此的了解。随后,他先后在世界各地巡回举办了《黄河》《丝绸之路》《大运河》《台湾》等介绍中国的展览,让神秘的东方大国展现于世界各地。
实际上,现在的水禾田仍然扮演著文化交流大使的角色。几十年来,他一直往来于两岸四地以及世界各地,就是为了促进港澳台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也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下一步,他计画用报纸作为绘画的介质,在报纸上呈现港澳台以及各地的风物。水禾田认为,报纸具有时代特色,在报纸上画出当地景点,会有丰富的层次感,而澳门将是重点呈现的对象之一。水禾田说:“澳门虽是弹丸之地,但有世界文化遗产,倘能结合报纸创作,别具意义及价值。”
水禾田“打通”多种艺术
水禾田既是画家,也是摄影家,还是一位作家。几十年来,不断穿梭于多种艺术之间。从“画纸”到“画瓷”,也有一定的跨越性。水禾田认为,艺术都是相通的。“欣赏一幅画作,可以从画中感受到韵律感。欣赏一首曲子,也能从旋律中感受到画面感。”水禾田说,“艺术既然是相通的,就应该去打通它们。多种艺术融汇贯通了,艺术就会上升到新的境界。”
水禾田认为艺术应该来自生活,也应该走进生活,让生活艺术化,也让艺术生活化。而陶瓷就是一种高度生活化的艺术。“艺术不应该高高在上”,水禾田说,“我的所有艺术都是为生活服务的,为大众所喜欢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40多年前,水禾田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摄影展,每幅照片下面都配有简短精妙的文字,这一创新曾有三毛眼前一亮并在报上发表文章。细赏水禾田的陶钵作品,每每感受到文学艺术等多方面修养的融合。钵上的水墨画,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这样的构图与巧思与摄影艺术的取景异曲同工。二十四节气“冬至”钵上引用的“抱膝灯前影半身”和“想得家中夜深坐”,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并不被人熟知,但水禾田信手拈来。“寒露”钵上的配文则曰:“有霜自然寒,名由此而来。独在异乡,遥知兄弟登高处,倍思亲,少一人在。”此文所引诗句出自王维17岁所写的成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水禾田没有直接引用,而是拆散重组,选取字句,别有一番意味儿。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不可能进行这样的文学再创作。
“画照片”,是近年美术界流行的一种现象,也一直备受争议。所谓“画照片”,主要是指照著照片绘画或者画绘得像照片。作为摄影家兼画家,水禾田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写生是画家积累创作素材、汲取艺术营养的重要方法,但用摄影记录生活并作为绘画艺术的素材也未尝不可。他说,“把照片的景象画下来,必然会注入画家的情感,包括对生活的理解,画出来的作品与照片肯定是不一样的。”
三毛写水禾田的文章:一幅水禾田
爱友水禾田之可爱在于他极度自然与朴素的性格,跟他相处的感觉是完全释放与自由的。
水禾田的行踪遍及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欧洲及中国大陆,这和他热爱旅行与摄影有极大的关系。一个酷爱人间的苦行者,用相机诠释了他所关爱的生命与大地。
事实上,这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能文、能画、能拍、能设计,这一切又一切,使这份摄影工作的先觉条件更具潜力与内涵。
我喜欢水禾田所有的摄影作品集,最先出版的一集是两天前才在香港见到的,喜欢他精选的图片,更爱在每一幅画之下所附的短句。事实上,一幅照片有它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加添照理说是不必要的,但是,在这本摄影作品中,水禾田写出了一个摄影工作者对艺术的真诚看法与心得,其中有一句话说:“我感觉,每一件事物,在它的深处,一定有其真正的伟大和永恒,所以我狩猎......”就凭著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心灵之美,他眼中所见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芸芸众生,便被赋予了尊重和赞美,更何况他具备高水准的技巧。
出版摄影集是寂寞的,它很难成为流行书籍,但是画面的价值,在我主观看来,更富“再创造”的本质和功能,一幅照片,在不同年龄与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眼中,所看出的故事,比较文学作品是更千变万化的。
不记得那一位作家说过,一件作品的伟大固然在于作者,但是,读者的再创造又给它添加了不同的生命。在这短短和匆促写成的短文中预祝水禾田摄影生命永不停止。
水禾田简介
水禾田,真实姓名潘景荣,摄影家、画家、作家、导演。1946年出生于广东南海,毕业于香港,长期从事摄影和艺术创作,作品曾于中国、新加坡、东京、加拿大、美国、澳洲、菲律宾展出。作品被美国波士顿MIT美术馆及澳门贾梅士美术馆收藏。1985年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1988年获香港艺术联盟第一届摄影家奖、2005年获中国上海马爹利颁艺术家年奖、2006年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中心邀请参加拍摄计划,为我国摄影艺术做出很大贡献。曾于香港《快报》《星岛日报》《香港经济日报》、加拿大《星岛日报》等多份报刊撰写专栏。近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并于其“水禾田制作室”进行摄影、绘画等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