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珠海的医疗卫生界,李坚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开创了荧光显影导航肝癌手术,发表了荧光导航在肝内胆管结石切除领域第一篇论文。他带领的团队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国家卫健委器官移植资质,开创了珠海的器官移植事业,手术成功率达100%。新冠抗疫,他身先士卒,不惧风险;医疗帮扶,他俯下身子,远涉边疆。他的高超医术惠及澳门,甚至千里之外。他是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珠海最美医生……他既是医生,也是学者、教师、科学家、管理者。
千里求医传为美谈,精湛医术惠及澳门
李坚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肝胆外科&肝移植专科主任。关于李坚的传奇故事很多,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内蒙古患者“千里求医”的事迹。内蒙古的患者刘叔今年64岁,1年前就被诊断为“肝癌、乙肝肝硬化”,经历了多次手术治疗,病情仍然没有好转,而且出现了门静脉血栓、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严重情况。这意味着他随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还要面对恶性肿瘤不断恶化带来的生命危险。幸运的是,2月8日(正月初八),刘叔接到了李坚主任的电话——有器官捐献者与他配型成功,有了合适的肝源。闻此喜讯,刘叔马上出发,辗转6个小时从内蒙古抵达珠海。2月10日,李坚已经主刀了4台手术,忙碌了9个小时,但因为器官捐献者的身体情况突然出了状况,原定第二天的刘叔手术必须提前进行。深夜11点手术开始,凌晨2点半顺利完成。术后第2天即转入普通病房,术后第4天就开始下床活动。
另有一位肝硬化患者,本来是要换肝,但在术前检查中却发现他还患有直肠癌。两种病都需要手术,而且不可能分开做,因为如果先切直肠癌,大出血的情况下,肝移植无法进行,如果先换肝,直肠癌就会转移,而两大手术同时做的难度极大,但李坚没有知难而退,他先把肝换了,紧接着又切除了直肠癌。手术进行了8个小时,非常成功。“术后我查过相关资料,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发现先例”,李坚说,“作为医生,我们就是要有勇气和担当,而这种勇气也是来自自己对医术的信心。”
目前,广东省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大多分布在广州、深圳等地,珠江西岸只有中大五院拥有这种资质。这一资质不仅给珠海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也给临近的澳门患者提供了便利。迄今,在李坚团队完成的50多例肝移植手术中,就包括两名澳门的患者。
医术学术齐头并进,管理教学两不耽误
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手术总是完美完成。李坚主刀的肝移植手术,成功率达100%。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他总是迎难而上。“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李坚之所以总是信心满满、手到病除,是因为他确实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好把式。他不仅勇于实践,而且敢于创新。在总结丰富实战经验的基础上,他潜心于医工交叉的研究,逐渐摸索出了荧光显影导航肝癌手术,使用分子荧光技术“点亮肿瘤”,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一举走到了专业领域的前沿。
在李坚的带领下,中大五院肝胆外科自2017年开始应用并不断完善荧光显影技术。在2018年世界分子影像大会(美国,西雅图)及第十七届中华医学会肝脏外科分会学术年会(中国,重庆)上,李坚分别做了针对腹腔镜下术中B超结合荧光显影导航的精准肝切除手术相关成果的专题演讲,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2020年再次在世界分子影像大会上进行了关于应用荧光显影技术在肝移植手术中的板报展示。2022年3月,李坚团队在临床外科手术领域的权威期刊之一——《美国外科医师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发表了题为《近红外荧光引导下肝切除术检测结肠癌肝转移病灶的有效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Efficacy of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guided hepatectomy for the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论文。同期期刊还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肿瘤外科主任Jeffrey A. Norton撰写的题为《增强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病灶检测》(Enhanced Operative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的专题评述,认为李坚所提出的基于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的肿瘤病灶可视化新方法“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一个重大突破。”
器官移植是难度系数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李坚团队在零起步的情况下,仅用了两年半的时候,就获得了国家卫健委器官移植资质。这既是中大五院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开拓了珠江的器官移植事业。
李坚既是技术精湛的医师,又是有理论建树的学者。作为中大医学院的兼职教授和中大五院肝胆科的主任,他还是教师和管理者。“我不只是一个医生,我不想局限于某一种角色”,李坚说,“医生,老师,科学家,管理家,多种角色,有机结合。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医生’,我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近三年来,李坚团队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美国《科学论文索引》)期刊发表论文达30余篇。
根红苗正加持勤奋,成长之路顺风顺水
2002年,李坚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本科)。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4年,获得国家留基委公派美国UCDavis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2016年,担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器官移植筹建办公室主任。2018年,晋升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同学及同龄人中,李坚的成长总是先人一步。
命运之神为什么总是青睐李坚呢?除天资秉赋及个人努力外,家庭环境和学习、工作环境也都是重要的因素。李坚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家庭有着华侨的背景,这让他从小就接触外语并注重外语的学习。而外语比较好,为他的考研、留学乃至发表论文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硕博连读期间,他又得到了中大名医张百荫教授的悉心指导,可谓“名师出高徒”。
在中大五院肝胆外科,李坚被称为“救火队长”,经常为别人主刀的手术救场。他还曾任珠海帮扶阳江医疗队队长,挂职阳东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甚至在新疆喀什培训期间,还帮助当地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李坚总是怀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因为政治素质过硬,李坚也是年轻干部重点培养的对象。
“中大医学院是有红色基因的!”李坚认为,这样的学习环境也是他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1951年3月,曾经参加过广州起义的老共产党员、毕业于广东公医大学的原澳门镜湖医院院长柯麟调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医院院长,直到1966年。“柯麟老院长有情怀、有追求、有建树,他的优良品质深刻影响了中大医学院,也影响了我们。”李坚深情地说,“这样的渊源,也让中大医学院与澳门结了缘。”
澳门患者在中大五院“换肝”
2014年,澳门陈某诊断为肝癌,此后的5年,他到处求医,先后做了肝切除、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等治疗,但是肿瘤多次复发,肝移植是最后的治疗手段了。2019年5月,陈某得知中大五院已经成功开展肝移植手术后,马上赶到了肝胆外科,经过检验审核,他的资料被上传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信息系统,开始等待合适的肝源。幸运的是,仅隔半个月,“命运之神”就眷顾了他。
2019年6月,年近半百的陈某在中大五院成功“换肝”。术后6个小时,陈某恢复了神智及语言能力。仅15天后,陈某就康复出院。他高兴地说:“为了治病,跑了很多地方,没想到最后在家门口治好了病。太感谢了!”
李坚表示,因该患者此前做过多种治疗,腹腔粘连严重,肝动脉血管闭塞、无血流,医院肝移植团队裁剪了一段供体血管,在患者的腹主动脉和供体肝脏动脉之间做了血管搭桥,完成了动脉重建,保证肝脏移植后得到最为充分的血流灌注,为患者快速康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陈某是在珠海工作,购买了珠海医保,并在2019年年初加入了珠海医保新推出的“大爱无疆”附加医保项目,享受到了珠海医保最高报销比例的待遇,并有额外的补充,因此,他的住院手术医疗费用可以报销约80%。此外,他还参加了珠海的附加补充医疗保险,出院后,陈某还能享受门诊特殊慢性病种的报销政策,他需要长期服用的抗排斥药也可通过医保报销。
2020年4月,63岁的澳门居民周叔也在中大五院成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此前,他被丙肝困扰了10年之久。
目前,广东省具备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大多分布在广州、深圳等地。珠海拥有器官移植资质,无疑是对珠澳两地医疗服务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抗击新冠疫情挺身犯险
2020年3月,第一波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武汉以及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染疫者。为了支援武汉,中大五院也收治了90多名新冠患者。其中一名60多岁,住院十几天后,咽试纸刚刚转阴,尚未出院,突然发生急性胆囊炎,休克了,如果不及时手术就有生命危险,但手术的风险很高,因为他是新冠病人。当时疫情爆发不久,即使是疫病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也很少。虽然这位患者的咽纸转阴,但不知道他的胆汁有没有病毒,也不知道腹腔内有没有病毒。因此,为他手术是有风险的。
手术不做不行,谁来做?“作为党支部书记,我责无旁贷啊!”李坚带着3名党员,穿着防护服,上了手术台。但手术台也不是轻易可以上的,为了保护医生的安全,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医院对李坚等几位医护人员进行了反复的培训。怎么穿防护服,手术中如何防护……从早上一直培训到晚上9点。手术只做了两个多小时,但培训却进行了十多个小时。李坚回忆说,手术的时候,几位医护人员都戴着三层手套,还有面罩,一呼吸,有水气,视线非常模糊。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小心再小心。
即使是在那么紧张的氛围中,李坚也没有忘记,自己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学者。为了进行科学研究,手术过程中,他们特意留下了胆汁标本。经过测试发现,咽试纸转阴后,胆汁也是阴性的,说明咽试纸转阴后,不再具有传染性,也就不需要高强度的防护了。他们根据这份样本的测试结果及理论分析,写成了论文,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李坚兴奋地说:“外科医生对新冠疫情作出了贡献,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